“港区联动”探索新路径 “优势互补”开拓新蓝海
2025年09月08日 14:28 7 次
“港区联动”探索新路径 “优势互补”开拓新蓝海
——宝鸡港务区和综合保税区联动发展的思考与研究
宝鸡市委政研室
宝鸡港务区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和区域物流枢纽,聚焦以港为核、以港带产、以产兴城、港产城融合发展,突出畅通道、强枢纽、聚产业、兴贸易、促融合,内陆港及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已形成规模化发展。宝鸡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综保区”)享有税收、贸易管制、保税监管等政策优势,可显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近年来,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宝鸡市坚持以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为目标,通过设立宝鸡港务区和“综保区”,积极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新路径。为促进“港区联动”高质量发展,市委政研室通过实地调研与政策分析,结合国内先进经验,提出深化“港区联动”的对策建议。
一、宝鸡港务区与“综保区”功能定位及联动发展现状
(一)港务区空间与产业布局。宝鸡港务区西起陆港大桥、东至关环高速、南至渭河中线、北至西宝中线,规划面积约13平方公里,以“对外贸易、现代物流”两大产业为核心,实施“2+N”产业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快公共物流、保税物流、商贸物流、产业物流、应急物流产业布局,建立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突出重点,形成以粮食、木材、钾肥、矿石、矿产品为主的大宗商品集结中心;推进现代物流与“关键核心零部件+系统总成+整机装配”的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全面打造临港产业集群。2024年,宝鸡港(阳平铁路物流基地)共开行国际货运班列231列,总货重达32.16万吨,货值15.17亿元,发运量同比增长208%,货运吞吐量已达105万吨,比上年增长了110%,成为全市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一张新名片。
(二)“综保区”政策优势与产业集聚。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进产业聚集。依托钛产业优势,吸引众多钛及新材料企业入驻,万豪钛金5G智能钛熔炼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1亿元,引进国际领先的钛及钛合金铸锭熔炼生产线和电极自动焊接生产线,投产后年产可达2.5万吨,可实现年产值22亿元。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吸引一批东盟水果冷冻干燥及巧克力涂层深加工等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打造“跨境电商+数字工厂”示范中心,以陕西智诚环球等跨境电商龙头企业为抓手,发挥培训、平台、海外仓等优势,把更多的宝鸡产品、宝鸡制造推向国际市场。
(三)联动发展初步成效。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建设,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公铁联运班列(宝鸡—重庆—老挝—缅甸),阳平站获批中欧班列始发站,成为全省第二个中欧班列始发车站,实现了中欧、中亚、东南亚班列的常态化开行;加快推进宝鸡机场建设,未来将实现航空物流、铁路物流与“综保区”的高效衔接。宝鸡港务区与西安国际港务区通过铁路专线连接,形成“宝鸡—西安”双港联动模式,大幅提升了货物运输效率,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年吞吐量突破50万标箱,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综保区”建成1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仓储中心,配备自动化分拣系统和冷链物流设施,满足高端制造业和跨境电商的需求。二是产业协同效应不断扩大。港务区的物流运输优势和“综保区”的政策优势不断放大,物流装箱作业、集装箱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能力不断提升,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和库存成本,形成强大的产业聚集力,吸引了阜丰生物、宝鸡机床、宝石机械等多家企业签订物流运输协议。“综保区”围绕钛及新材料、智能制造、食品纺织加工等加工贸易产业,以及大宗贸易、国际冷链物流和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开展招商活动,2024年签约入驻生产加工、一般贸易和跨境电商等经营主体14个,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链式发展,也吸引了大量人才和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三是服务流程不断优化。宝鸡“综保区”与海关合作,推行“7×24小时”通关服务,实现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通关模式,企业通关时间缩短了50%以上。针对区内货物进出境、货物存储、贸易结算及企业货物交易等业务,优化区内企业税收享受、贸易管制、保税监管和外汇等方面保税优惠政策,开通跨境电商“1210”进出口业务,商品可以提前整批报关进入保税仓存储,待消费者下单后直接从保税仓发货,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宝鸡市获批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入选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宝鸡综合保税区为西部非省会城市首个综合保税区
二、制约“港区联动”发展的问题和短板
一是行政管理与协调机制仍需完善。“港区”有各自独立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在职能设置、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涉及两区协同发展的事务上,出现沟通不畅、协调困难的情况,导致难以形成统一的发展策略和行动方案。对于一些交叉领域的事务,存在职责划分不明确的问题,还未建立起完善的“港区”协调机制,没有明确的沟通渠道、协商方式和决策程序,影响工作效率和协同发展的效果。
二是政策协同性仍待提升。由于“港区”两者之间发展定位和政策重点不同,对于一些既涉及物流又涉及加工贸易的企业,会面临业务领域重叠或政策空白区域,造成监管政策不明确、操作流程不规范等问题。港务区和综保区分别由不同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管,各部门的监管标准和要求存在差异,在货物通关流程、检验检疫标准、物流车辆管理等方面,不同的规定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和负担。同时,“港区联动”缺乏有效信息共享平台,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
三是要素保障仍有短板。在土地利用规划上缺乏统筹协调,存在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的情况,造成部分土地闲置或规划用途与实际发展需求不匹配。“港区”协同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等方面,由于资金来源有限、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导致一些重点项目推进缓慢。缺乏一体化的物流仓储、配送设施,信息化设施融合度不高,货物信息、物流信息等联通存在短板,难以满足不同类型货物的存储和运输需求,限制了特定产业的发展,影响协同运作效率。在薪酬待遇、生活环境、发展机会等方面缺乏竞争力,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既懂港口运营、又熟悉综保政策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复合型“港区联动”专业人才短缺。
三、推进“港区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绘制发展蓝图。一是破除行政壁垒。成立由海关、商务、交通等部门参与的联动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宝鸡港务区与“综保区”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两区功能定位与考核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形成互补发展新格局。二是深化“一区多园”改革。进一步明确“综保区”和港务区管委会职能,赋予“综保区”土地审批、外资引进等权限。加强港务区和“综保区”合作,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和责任分工。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通过税收分成、产业转移补偿等方式,保障各方在协同发展中的利益。三是推进区域互联互通。加快与周边城市及重要交通节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宝汉天工业母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机遇,加强产业对接与转移合作,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推动“港区”内的传统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实现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协同发展。积极融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争取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合作开通“宝鸡—西安—欧洲”联运班列,共建“西宝双港”,共享海外仓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对接国际通道,加强与霍尔果斯、北部湾等沿线口岸在物流、贸易、产业等领域合作,拓展中老、中越班列线路,构建多向开放走廊。争取建设自贸区协同创新区,将“港区”纳入陕西自贸区扩区范围,试点“保税研发+跨境电商”政策,允许区内企业开展跨境数据流动。
(二)推动产业融合,构建临港经济圈。一是打造“班列+保税”产业链。以中欧班列(宝鸡)为载体,引导钛材、石油装备等本地企业入驻“综保区”,开展保税加工与转口贸易,提升出口附加值。结合港务区和“综保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等比较优势,明确各自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互补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加强产业协同招商。“港区”制定统一的招商政策和计划,围绕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开展产业链招商,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提高产业配套率。三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探索“前店后仓”跨境电商模式,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结合市场需求和区域发展趋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创新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出台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突出研发投入补贴、创新成果奖励等,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加强政策供给,释放改革红利。一是完善“港区联动”通关模式。推动海关监管前移,实现货物从陆港到“综保区”“一次查验、全程保税”,实现信息共享、联动执法,提高监管效率,降低企业仓储等合规成本。二是优化税收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适当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出口退税流程,一体化办理港务区和“综保区”出口退税业务,加强与税务、海关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提高退税效率。三是加强金融支持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在港务区和“综保区”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外汇交易等业务,支持企业利用跨境金融工具进行融资和风险管理,为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由政府引导,联合金融机构、企业等共同设立港务区和“综保区”协同发展产业基金,重点支持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及重大项目建设。
(四)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务能级。一是优化要素供给配置。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土地供给方式,给予出让价格优惠、使用年限延长等政策支持。制定人才引进专项规划,给予购房补贴、人才津贴,完善福利保障,吸引物流、贸易、金融、管理等领域专业人才;建立校企共育机制,搭建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发布人才供求信息,提高人才配置效率;加强人才公寓、商业中心、文化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服务保障水平。二是完善政务服务体系。简化办事流程,将涉及港区企业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事项集中办理,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一站式审批、并联审批等制度,实现“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设立涉企服务专员,加强政企沟通,开展“一对一”全流程服务,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三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类专业化服务平台,加强物流信息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建设,为企业提供物流信息查询、技术研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服务。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桥梁、铁路等交通网络,加强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